-
【广东招商】广东“三旧”改造累计投入超六千亿元 撬动发展新动能
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为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广东自2018年起率先在全国开展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试点。四年间,该省累计投入改造资金超六千亿元,通过实施数千个改造项目,节约土地面积显著,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政策体系创新构建,引领存量用地高效再开发。广东在“三旧”改造工作启动之初,便将政策体系建设置于核心位置。通过持续探索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覆盖改造全流程、全要素的政策框架,为低效存量用地的再开发提供了系统性的制度保障。这一政策体系不仅明确了改造的目标、原则和路径,还在规划管控、用地审批、资金筹措、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大胆创新,有效破解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为全国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贡献了“广东经验”。 二、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推动发展质量变革。“三旧”改造在广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旧城镇、旧村庄的改造,一批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得到了彻底整治,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功能和品质大幅提升。同时,旧厂房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空间。截至2021年底,在已完成的改造项目中,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占比接近半数。其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被淘汰或转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入,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彰显改革示范效应。广东“三旧”改造的成功实践,因其显著的综合效益和可复制性,其试点经验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举措。这不仅是对广东改革探索的充分肯定,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广东在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存量用地再开发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 四、综合效益持续释放,成为发展重要支撑。“三旧”改造的实施,为广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经济上,改造后的项目产值实现大幅增长,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社会层面,改造不仅改善了民生福祉,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文化方面,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旧街区在改造中得到保护和活化利用,传承了历史文脉。生态效益上,通过对污染地块的治理和绿化空间的拓展,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三旧”改造已深度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未来将持续发挥其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5-07-29
-
【中山市招商】中山西区引资13项目落户 打造三大平台促产业升级
近日,中山市西区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1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涵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总投资规模近12亿元。此次签约项目聚焦“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推动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历史新高的68.1%,为打造现代休闲商务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园及中医养生小镇三大平台注入新动能。 一、重点项目聚焦产业升级 签约的13个项目中,6个为投资超亿元项目,包括智能车联网运营服务平台、中智药业集团项目等。其中,中联创金嘉数字媒体产业园与智能家装产业园将构建数字产业生态链;澳多汽车智能电子科技园则瞄准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铝合金电线电缆及国际配套项目填补了高端材料制造空白,凸显西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三大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中山市西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发展方向,RBD现代休闲商务中心已完成90%以上拆迁协议签订,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园已吸引4个产业园入驻,另有3个园区进入评审阶段。中医养生小镇集聚多家健康企业,总投资百亿元的大型健康城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形成“医养游”一体化产业链。 三、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极 通过科技创新平台与智能制造平台建设,西区近年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数据显示,当地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攀升,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新引进项目将重点突破数字媒体、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瓶颈,其中智能车联网平台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重要节点。 四、政策服务强化引资实效 中山市西区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土地保障等举措提升营商环境。针对重点产业项目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搭建产学研合作通道。此次签约的铝合金电缆项目从对接至落地仅用3个月,体现高效服务机制。未来还将出台人才安居政策,吸引高端技术团队落户三大平台。 当前,中山市西区正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随着系列项目的投产运营,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进一步巩固区域在珠江西岸的产业竞争力。
2025-07-29
-
【广东招商】粤港青年携手共建大湾区 深化交流共绘发展新蓝图
近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调研组赴广东开展粤港青年工作专题调研,重点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青年交流与招商引资成果。此次调研覆盖广州、深圳等7市,深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为两地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探索新路径。 一、调研聚焦大湾区青年合作新机遇 调研组于2023年赴广东多地实地考察,系统梳理粤港青年在创新创业、就业实习、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成果。在广州南沙,调研组重点关注了“粤港澳青年创业工场”的运营模式,该项目累计吸引超300个港澳团队入驻;深圳前海则展示了“深港青年梦工场”的跨境孵化经验,通过政策协同已服务逾2000名港澳青年。珠海横琴的“澳门青年创业谷”同样成为调研重点,其“跨境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显著降低了港澳青年的创业门槛。 二、三大自贸片区成青年发展核心载体 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作为大湾区战略平台,正构建差异化青年服务体系。南沙推出“港澳青创30条”,从场地补贴到个税优惠形成全链条支持;前海依托法律与国际接轨优势,设立全国首个港澳台青年法律服务中心;横琴则通过“分线管理”政策,为港澳青年提供跨境执业便利。2023年数据显示,三大片区新增港澳青年注册企业同比增幅均超25%,成为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三、地市特色项目激发青年参与活力 在佛山,调研组考察了“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基地”,其联合港澳高校培养数字文创人才的模式获高度评价。东莞的“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聚焦先进制造领域,已促成37个港澳科研项目落地转化。中山和江门则发挥侨乡优势,通过“侨青双创基金”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构建起“文化+产业”的青年交流生态。 四、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持续完善 广东近年来出台《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省级统筹、地市联动的政策体系。2023年新实施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已推动超5000名香港青年在粤就业。调研组建议进一步优化职业资格互认、跨境社保衔接等机制,并呼吁粤港两地共建青年发展指标评估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调研标志着粤港青年合作进入深度协同阶段。随着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衔接”的加速推进,两地青年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生力军。
2025-07-29
-
【潮州招商】潮州市品牌建设引关注助推产业集聚
近日,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带队到潮州市开展企业创新与品牌建设考察,并与当地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在招商引资背景下,调研组对潮州市集群品牌工作给予肯定,强调基于2023年底拥有的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多项成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鼓励企业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吸引投资。 一、考察行动概述及成果认可 在2024年5月,调研组到潮州市实地调研,由常务副市长陪同,走访了部分陶瓷企业的生产现场。活动中,详细了解了企业经营现状和创新举措。随后,组织召开品牌价值提升专题会议,重点讨论了产业集群建设。数据显示,潮州市在长期培育下取得成效,截至2023年底已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多项荣誉。该成就被视为产业集聚与品牌示范的基础,为后续招商引资提供支撑。 二、集群品牌发展战略与建议 专题会议中,调研组指出潮州市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敦促企业积极参与中国集群品牌工程。具体建议包括:支持龙头企业融入国家级集群,以提升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引导品牌价值建设方向,涵盖无形资产、有形资产、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五个关键要素。相关倡议旨在帮助企业强化品牌内核,推动本土品牌迈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此举呼应了招商引资需求,通过集群合力吸引外部资源。 三、潮州市产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潮州市作为制造业重镇,陶瓷和茶叶产业已形成优势集群,曾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地方政策长期支持品牌培育,例如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环境。活动参与者还包括相关发展协会代表。 四、未来推进方向及影响 后续,潮州市将继续推动产业集聚区深化,引导企业依据品牌价值要素优化运作。此进程将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讨论强化了集群品牌建设理念,确保潮州市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
2025-07-29
-
【广东招商】广东林业新蓝图绘就万亿产业愿景
近日发布的《广东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生态修复、深化林权改革及推动科技赋能等系统性举措,力争到2025年实现林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目标。该规划明确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沿海生态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一核一带一区"空间布局,以九大核心任务和三大类工程为抓手,加速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为绿色经济招商引资开辟新空间。 一、顶层设计构建发展新格局 根据2023年公布的规划文件,广东省以2035年建成现代化林业体系为远景目标,系统部署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三大类共11项重点工程。通过实施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提质增效、沿海湿地保护带建设和北部生态屏障巩固工程,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9%,森林蓄积量达6.2亿立方米。其中沿海红树林修复工程被列为重点,将在全省11个地市推进实施。 二、产业升级激活绿色动能 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木竹加工、森林康养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在韶关、肇庆等粤北地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通过建设国家级林业产业园区,推动竹缠绕复合材料、木结构建筑等创新技术产业化。2023年在云浮、清远等市已启动的林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将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打通产销通道。省林业局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有76个林业专业镇形成特色产业带,为万亿目标提供产业支撑。 三、机制创新释放生态红利 全面推行的林长制改革建立五级责任体系,在河源、梅州等市开展生态赎买试点,将集体商品林转为生态公益林。规划首创生态产品目录制度,在佛山、东莞探索建立林地碳汇核算体系。惠州、江门等市的实践表明,通过湿地银行、生态占补平衡等市场化机制,2023年已实现11宗生态资产交易。粤东西北地区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正有序推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科创引擎赋能发展转型 省林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14家科研机构力量,重点突破种苗繁育、林菌栽培等关键技术。在深圳建立的数字林业平台已接入全省1387个监测点,实现森林火灾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十五分钟。规划明确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湛江建设的红树林研究中心、在汕头设立的林业装备中试基地等项目正在加速落地。珠海横琴布局的林业碳汇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碳汇研究基地。 五、开放合作共建生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林业发展规划的协同实施取得实质进展,2023年与港方联合发布的跨境候鸟保护计划成效显著。通过构建珠江口红树林生态廊道,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合作平台引入多批生态产业项目。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广州海珠湿地等示范项目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去年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5-07-29
-
【广东招商】区块链技术重塑全球商业生态 中小企业迎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近日,一场聚焦区块链技术与数字商务融合发展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首部系统研究区块链商业价值的权威报告,引发各界对数字经济新赛道的关注。该活动由国家级研究机构联合地方智库共同主办,吸引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参与研讨。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通过重构信任机制和优化交易流程,正在成为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重塑的核心力量,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机遇。 一、技术变革打破传统商业壁垒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等创新应用,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成本过高的问题。2023年多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表明,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结算系统可将跨境交易时间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分钟级。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深圳、苏州等地开展的区块链票据平台试点,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平均下降30%。这种技术特性正在消除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形成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产业应用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在实体经济领域,区块链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2022年启动的"星火·链网"国家级区块链基础设施,目前已接入超过200个工业互联网节点,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农产品溯源方面,海南省建立的区块链芒果溯源系统,使产品溢价能力提升25%以上。这些实践验证了区块链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方面的潜力,特别是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三、国际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将区块链纳入战略技术竞争范畴。2023年数据显示,亚洲地区区块链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62%,其中中国在联盟链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发展中国家通过布局区块链基础设施,正在改变传统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地位。例如,东南亚国家通过建立跨境区块链贸易网络,显著提升了在全球电子零部件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这种技术驱动的产业格局变化,为后发经济体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条件。 四、监管创新护航可持续发展 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各国监管框架持续完善。2021年以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推出"监管沙盒"机制,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区块链创新应用。欧盟最新通过的《数字身份框架》将区块链作为可信数据交换的核心支撑。这种平衡发展与规范的治理思路,为区块链技术的健康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稳定预期。 当前,区块链技术正从单一的技术创新转向生态化发展,其引发的商业变革已超越技术本身,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治理规则。随着更多实体产业的深度参与,这项技术有望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9
-
【阳江招商】明阳风机叶片项目落户阳江高新区 推动风电产业集群化发展
近日,阳江市高新区通过一系列招商引资举措,成功引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投资的风机叶片生产项目,该项目将为阳江市风电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加速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此举不仅展现了阳江市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风电装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项目签约概况。在2024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与阳江市高新区正式签署协议,投资建设风机叶片生产项目,计划新建多条生产线,占用较大规划区域,预估未来年产值可达一定量级。此项目是阳江市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持续发力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当地风电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一步。项目落地后将创造多元就业机会,同时支持广东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 二、阳江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历史。自2014年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来,阳江市充分利用其滨海港口地理优势,大力培育风电装备制造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阳江市已初步形成以风电设备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体系,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优化。阳江市以此为基础,提出打造成为广东风电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为风电产业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产业聚集现状分析。截至目前,阳江市已吸引多家国内外知名风电企业设立生产基地,例如英格电气、三峡新能源、粤水电等大型制造厂商纷纷入驻。这些企业的协同存在,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与创新,还优化了产业资源分配,提升了风电产业链条的整合效率。阳江市凭借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区位优势,正成为风电装备制造的关键节点城市,为后续集群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四、未来产业链规划展望。阳江市明确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招商引资策略,重点瞄准风电装备全产业链项目,如叶片材料研发、整机制造及运维服务等环节,力争在2024年后实现产业集群规模的形成。相关规划旨在增强风电装备的本地化生产能力,支持国家碳减排承诺;同时,阳江市将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以共同推进珠三角地区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经济社会影响评估。该项目的引入对阳江市经济将产生广泛带动作用,包括拉动投资增长、提升税收贡献以及促进创新技术转化。风电装备制造业的扩张,契合全球绿色转型趋势,有助于阳江市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传统依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长远看,这将强化阳江市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综合实力,并为居民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渠道。 六、政策支持与合作机制。阳江市政府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风电项目提供审批便利、土地供应和财政激励。在2024年启动的合作框架下,阳江市已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共同攻关风电装备关键技术,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市场竞争力。这一政策协同机制,体现了阳江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系统性布局,将为未来风电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29
-
阳江市举办春耕生产暨农业“三下乡”现场会 推动乡村振兴与招商引资
近日,阳江市在海丰县梅陇镇召开春耕生产暨农业科技、放心农资、农业机械“三下乡”现场会,围绕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重点工作。会议通过技术示范、物资发放和咨询服务,助力春耕生产提质增效,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全年粮食丰产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一、聚焦春耕备耕强化科技支撑 现场会集中展示了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插秧等现代农业技术,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高效农机作业流程。近年来,阳江市通过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显著提升。相关部门强调,要抢抓农时落实播种计划,重点防范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对作物影响,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户用上优质种子与化肥。 二、深化“三下乡”服务赋能产业升级 活动设立农业科技咨询专区,向农户发放技术手册并解读惠农政策。在农业机械展区,多家企业展示了适合丘陵地带的轻型拖拉机及精量播种设备。阳江市明确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更新装备,同时推动农资企业下沉服务网络,构建“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 三、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转型 会议指出,要结合阳江沿海气候特点,发展特色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目前全市已建成多个绿色高产示范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生态种植技术。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富硒水稻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四、统筹资源整合助力乡村振兴 现场会期间,相关部门与企业签订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议,推动金融保险资源向春耕生产倾斜。阳江市计划年内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配套沟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价值。 此次现场会标志着阳江市全年农业生产全面启动,通过技术推广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29
-
【龙岗区招商】减税降费助力龙岗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与发展
龙岗区高新技术企业正积极利用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显著减轻经营负担,推动研发创新加速。这一政策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了有利环境,助力龙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战略实施。 一、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2019年起,国家实施的多项税收减免措施,如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和下调增值税税率,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得到高效执行。这些政策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设计,直接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释放了创新潜能。龙岗区税务部门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确保企业及时享受优惠,为辖区创新生态注入持续动力。 二、龙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速扩大。据统计,该区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现已突破千家,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2018年,龙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维持高水平,反映出企业对科技研发的重视。政策红利让企业更能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专利申请活动日益活跃。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为龙岗招商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企业显著受益于减免措施增强发展信心。减税降费政策为初创及成长阶段的创新型公司提供坚实支持,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例如,一家本土新材料企业反映,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2018年节省了大量税费支出,企业所得税减免使其研发投入更具延续性。另一家企业则表示,2019年享受到的税率优惠政策降低了税负,提升了创新转化效率。这些实例证明,政策不仅带来实际效益,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招商引资与政策协同驱动区域经济增长。龙岗区将减税降费作为重要招商引资工具,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政策实施以来,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链日益完善,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降低企业创业门槛。2019年的优惠覆盖范围广、力度大,强化了企业投资信心,促使新项目加速落地,助推龙岗打造成为创新高地。 五、未来持续优化政策落实机制深化红利。龙岗区税务部门正深化政策执行,通过专项辅导帮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优惠。展望未来,基于政策稳定性的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将在减税降费环境中实现更高成长。建议企业合理规划税务策略,政府则需强化监管,确保公平落实,共同维护区域创新和投资的可持续生态。
2025-07-29
-
【深圳招商】龙华区以创新驱动打造中轴新城新高地
龙华区近期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建设目标,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协同发力,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当地提出以“六个要”为行动纲领,聚焦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力争在区域发展中形成示范效应。 一、强化战略定位与机遇转化 龙华区将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相结合,明确以中轴新城为核心的空间布局。近年来,当地通过引入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例如,某科技产业园于2023年落地后,已带动超百家上下游企业集聚。 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行政审批领域推行“一网通办”改革,2022年实现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针对重点产业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累计解决用地、融资等难题逾200项。 三、实施民生与生态协同工程 启动“双提升”行动三年计划,2023年完成15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公共绿地面积超30万平方米。民生领域投入连续三年增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覆盖率提升至98%。 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推广“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整合市容环卫、应急响应等职能,2024年一季度事件处置效率同比提高40%。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推动基层治理参与度提升至85%。 五、党建引领发展全局 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2023年评选出50个示范党支部。实施“红色引擎”工程,选派党员干部下沉企业担任服务专员,累计协调解决诉求1200余件。 六、严守廉政底线 完善工程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的动态监管机制,2022年以来开展专项审计12次,问题整改率达100%。推行“廉洁承诺”制度,覆盖全区公职人员。 龙华区通过系统性部署,正逐步形成以创新为内核、开放为特色的发展格局。下一步将围绕“六个区”建设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区域辐射带动力。
2025-07-2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