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园区信贷市场年末逆势上扬 招商引资助力资金流动新格局
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深圳园区金融数据呈现结构性亮点。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突破12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显著,而年末信贷“淡季”意外冲高,反映出企业信贷需求回暖与政策调控的叠加效应。招商引资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区域资金流动注入新动能,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金融支持。 一、全年信贷总量创新高 住房贷款占比近半 去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65万亿元,同比增幅明显。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以住房按揭为主)贡献5.68万亿元,占比达45%,成为拉动信贷增长的主力。分析指出,这与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有关,但伴随房地产调控深化,此类贷款增速或逐步放缓。 二、12月贷款规模超预期 打破季节性规律 传统信贷“淡季”的12月新增贷款达1.04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这一现象罕见,主要源于企业端信贷需求回升,叠加银行优化放贷节奏。深圳园区部分制造业企业通过融资扩产,反映出实体经济复苏信号增强。 三、M2增速低于目标 流动性管理显成效 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略低于预期目标。外汇占款减少对基础货币投放形成制约,但央行通过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认为,M2增速调整符合金融去杠杆导向,风险整体可控。 四、政策前瞻:信贷结构优化与目标调整 今年M2增速目标或下调至12%,信贷资源将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深圳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配套金融支持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专家建议,未来需平衡房地产信贷与产业融资,防范局部风险。
2025-08-11
-
韶关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韶关市以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应用赋能、优化生态布局等举措,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强化政策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韶关市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将其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市经信部门积极落实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申报工作,组织本地企业参与申报,引导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制定针对性支持政策,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奠定政策基础。 二、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供给能力 在产业主体培育方面,韶关市注重挖掘本土企业潜力,支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2018年,经市经信部门组织推荐,本地信息技术企业成功入选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第二批)企业名录,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除汕头市外有入选企业的地级市。该企业作为粤北地区重要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长期深耕技术研发,形成了满足工业场景需求的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为韶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服务保障。 三、深化融合应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韶关市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改造。通过支持入选省资源池的企业拓展业务范围,面向本地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一批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实现了生产流程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有效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四、优化生态布局,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为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韶关市注重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部优质资源,推动本地企业与珠三角地区先进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格局。同时,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5G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支撑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网络和平台保障。此外,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合作交流,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在产业生态内高效流动,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下一步,韶关市将持续优化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更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深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应用,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8-11
-
韶关市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规上工业利润实现高速增长
2018年上半年,韶关市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在招商引资、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尽管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税收收入等关键指标表现亮眼,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稳中有进,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凸显。2018年上半年,韶关市工业经济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提升,增幅较去年同期明显回升。其中,全市50户重点工业企业表现突出,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八成以上,同比增长显著,有效拉动了全市工业增长,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在推动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了工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区域投资协同发展。2018年上半年,韶关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增幅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从区域分布来看,新丰、乐昌两地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武江、仁化、曲江等地实现平稳增长,多个县(市、区)共同拉动全市投资增长,形成了区域投资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后续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经济效益稳步向好。尽管2018年上半年韶关市GDP增速相对平缓,但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增幅达到三成以上,反映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近五个百分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活力不断提升。这一系列指标的向好,表明韶关市经济发展正从追求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上半年,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工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高速增长,增幅超过四成,有效拉动工业增长;短板项目投资明显加强,工业投资扭转了一季度的下降局面,实现近两成的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超过四成,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近七成,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超过八成,这些数据表明韶关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8-11
-
深圳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3万亿元 招商引资政策成效显著
在2018年举行的深圳电子商务发展论坛上获悉,深圳电商交易额领先全国,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有效吸引投资,推动行业生态优化升级。整体交易规模大、增长势头强劲,显示深圳作为全国电商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 一、深圳电商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整体数据表现突出。2018年交易额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额比重约8%,显示深圳电商发展处于第一梯队。这一成就是基于高质量宏观经济支撑、产业资源高度集聚和区位优势形成的稳定基础。交易规模持续攀升,区域布局日趋平衡,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具体电商领域增长显著,网络零售额保持高速扩张。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幅度超过30%,对消费市场拉动作用明显。跨境电商业态同样表现亮眼,交易额稳步提升,占外贸进出口增长份额逐步扩大,成为深圳外贸重要增长点。行业风口如新零售、智慧供应链、社交电商等加速创新应用。 三、政府招商引资战略和政策体系强化发展环境。作为全国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圳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产业引导、体系建设及生态优化。政策驱动电商龙头企业引领格局形成,推动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数量稳步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成应用,提升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 四、区域电商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区竞争力显著增强。福田区交易额维持首位,龙华区、龙岗区、南山区和罗湖区紧随其后,其他区域如宝安区加速追赶并发挥特色优势。区域平衡推动整体产业生态丰富,促进业务模式持续创新。各区协同发展,营造良好产业氛围。 五、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论坛成为重要展示平台。自2011年以来,该论坛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强,聚焦跨境电商、区块链等议题,并发布《深圳电子商务发展白皮书》。论坛为行业提供交流契机,探讨数字商务时代机遇,助推深圳电商国际化进程。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与模式创新,凸显数字经济引领作用。
2025-08-11
-
深圳福田人工智能创新峰会举办 推动深港科技合作与招商引资
近期在深圳福田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峰会,由相关科技部门主办,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旨在加强区域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一、本次峰会的背景意义深远,2024年是全球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深圳市作为科技创新高地,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福田区更是汇集多个产业资源。该会议旨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前沿趋势。通过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峰会有效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多方投资意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一平台不仅强化了区域创新生态,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动能。 二、峰会上的一大亮点是多个前沿成果的发布。除了已提及的底层架构创新外,还涉及新一代编译器工具的开发,这些都展示了人工智能硬件的关键突破。行业领军企业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如新型芯片设计和优化算法,这些创新聚焦于提升算力效能,适用于自动驾驶、智慧安防和云计算领域。相关技术突破了传统框架的局限,通过高效数据流管理,显著提升了设备性能和应用稳定性,为商业化落地提供了支撑。这一系列进展表明,人工智能产业链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政府在峰会上的发言重申了产业战略导向。福田区作为深圳的核心区域,正在深化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结合,尤其是通过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着力打造国际性科技门户。大湾区规划明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主导方向,相关部门正协作推动政策试点和资源倾斜。会上,官员讨论了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和人才,以加速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这一举措响应了国家科技自强战略,也彰显了深圳在产业融合中的引领角色。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应用与未来展望成为峰会热议点。人工智能已在多个垂直领域显现巨大潜力,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提升、工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优化,以及健康医疗的大数据分析。深圳市重点扶持这些方向,通过峰会整合产学研力量,搭建跨领域合作桥梁。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驱动数字经济升级,峰会有望成为常态化的年度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最终,这将强化深港科技合作区的全球影响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8-11
-
深圳青年创新大赛实战驱动创新浪潮 培育全球青年英才新生态
日前在深圳开幕的第二届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才俊踊跃参与,聚焦实战创新,以企业合作为核心驱动赛事革新。大赛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不仅助力参赛项目商业化落地,还促进了深圳本地的招商引资,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一、大赛背景与主题内涵深化。本届赛事以“创想不同,智造人生”为主题,强调青年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回顾首届经验,深圳园区作为举办地,着力优化赛程设计,确保项目更贴近现实挑战。国际范围内,多国选手组队参与,涵盖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体现大赛的全球影响力。赛事强调实用导向,摒弃纯理论竞赛,推动青年人才将创意转化为解决方案,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创新模式:企业课题实战化应用。组委会创新性地引入真实企业课题,使大赛从单纯创意展示转向实战演练。例如,合作企业提供具体行业难题,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等热点领域,参赛团队需提出可落地方案。这不仅缩短了项目与市场距离,还为深圳招商引资开辟新渠道。官方评估显示,此举显著提升了项目的转化率和商业价值,助力企业精准对接创新资源。 三、三维职能机制优化人才培育。大赛创新构建HR、媒体、天使观察团的协同平台,形成“发现人才、传播观点、挖掘项目”的三位一体功能。首先,HR团队全程参与项目评审,识别具备潜力的创新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和就业对接服务。其次,媒体角色聚焦传播前沿观点,通过多渠道推广扩大赛事影响,形成良性互动。最后,天使观察团发挥投资导向作用,评估项目商业前景,促成投融资合作。这一模式重塑了深圳人才生态链。 四、实战成果与区域发展协同效应。大赛的实战导向显著提升青年创新的社会贡献,促进了深圳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成果落地。具体案例显示,优胜项目获得企业孵化机会,并吸引外地投资流入,强化深圳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展望未来,这一模式将持续推动青年人才培养闭环建设,为区域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11
-
深圳石岩园区党建标杆企业扩容至13家 引领产城融合新格局
在深圳市宝安区持续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与党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石岩街道“两新”党建成果再获突破。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党建百强企业名单中,辖区3家企业新晋入选,总量增至13家,占全区比重达20%,凸显党建引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一、 党建赋能企业梯队建设 石岩街道现有企业超54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0家,形成以8家主板上市企业、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矩阵。2023年,街道通过“三个引领”机制——党建引领人才成长、社会责任践行及转型发展,推动10家首批百强企业带动5家企业登陆主板、2家挂牌新三板。新增的德仓科技等3家企业,均在智能硬件、电子制造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其党建经验将通过“党建创新交流论坛”等平台向辖区企业推广。 二、 “四大工程”夯实组织根基 为强化“两新”组织战斗力,石岩街道实施“组织、机制、阵地、品牌”四大工程: - 组织工程 下设3个工业园区党委、5个片区党总支及82个党支部,覆盖近1200名党员; - 阵地工程 打造“金色家园”项目,2023年累计开展10场党课与义工培训,组建8支临时党支部,辐射超1000名义工,服务时长突破6000小时; - 品牌工程 推动党建文化与生产实践融合,如泰科电子将党员先锋岗嵌入研发流程,领亚美生孵化器以党建资源对接初创企业需求。 三、 软实力转化发展硬支撑 石岩街道通过“党建+产业”双轮驱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一方面,党员义工队参与基层治理,解决园区交通、环保等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党建指导组入驻企业,协助破解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难题。2023年,辖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显著,党建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 全域协同构建长效生态 未来,石岩街道将深化“百强示范-园区辐射-全域提升”三级推进模式,计划年内新增2个党建共建基地,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红色信贷”扶持计划。通过党建资源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匹配,进一步激活辖区5400余家企业的创新动能,为宝安区建设“湾区智创高地”提供石岩样本。
2025-08-11
-
深圳首家母胎医学研究所落户宝安 深港合作推动胎儿医学发展
近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正式签约“胎儿医学建设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深圳首家母胎医学研究所。此次合作是宝安区在医疗健康领域深化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资源的重要举措,将聚焦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深港两地优势互补,助力提升区域母胎健康服务能力。 一、母胎医学:从产科学到精准医疗的时代跨越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产科学已逐步演变为融合母体医学、胎儿医学与普通产科的综合性学科——母胎医学。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围产期医疗的服务边界,更将医疗干预的时间节点前移至胎儿期,为降低出生缺陷、改善母婴预后提供了全新可能。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胎儿医学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内知名胎儿医学专家分析指出,当前阻碍行业进步的核心因素并非技术层面的不足,而是在于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与医疗机构组织框架的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临床医生超声诊断能力不足、临床遗传医生稀缺、专科培训体系缺失以及临床规范尚未统一等问题,这些短板严重制约了胎儿医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深港协同:破解行业瓶颈的战略选择 “产前诊断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向胎儿医学领域延伸,开展胎儿医学临床工作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院院长表示,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推进胎儿医学发展的首要难题。为此,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香港中文大学达成深度合作。作为亚洲地区知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医学领域具有深厚积累,其下属的妇产科学系胎儿医学中心是香港规模最大的胎儿医学机构,在胎儿疾病宫内治疗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早在2002年便开始应用胎儿镜技术,2012年成功开展双胎激光治疗技术,2013年又突破胎儿膈疝宫内手术等复杂技术。该团队在支持内地胎儿医学发展方面也有着丰富经验,2011年曾协助上海某妇幼保健机构成功开展胎儿宫内治疗项目,助力其奠定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还与英国胎儿基金会、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等海外顶尖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三、合作模式:构建“临床-科研-培训”一体化支撑体系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中文大学胎儿医学团队将作为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的临床与科研指导团队,全面负责该院胎儿医学部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双方将通过多维度合作模式推进项目落地:定期组织疑难病例研讨,为复杂胎儿疾病诊断提供专业支持;安排专家坐诊,直接服务本地患者;建立网络视频会议机制,实现远程技术指导与经验共享;同时,为该院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赴港进修培训机会,系统提升其在胎儿超声诊断、遗传咨询、宫内治疗等领域的专业能力。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将有效整合两地医疗资源,推动临床服务与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四、目标愿景:打造大湾区医疗合作新标杆 此次合作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高水平的胎儿医学和产前诊断专科学术团队,培养一批兼具临床能力与科研素养的青年骨干医生,同时通过联合开展临床检测技术指导与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在胎儿医学领域的专业水平,力争达到广东省内一流标准。长远来看,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基础,逐步奠定胎儿医学合作指导中心的建设条件,为周边地区提供技术辐射与人才培训支持。作为深圳首家母胎医学研究所,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区域内胎儿医学高端研究平台的空白,更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领域深港合作的典范,为推动区域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母胎健康服务整体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口结构变化与健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胎儿医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宝安区母胎医学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在该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通过深港两地的持续协同创新,有望为国内胎儿医学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经验”。
2025-08-11
-
深圳湾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崛起 创新驱动全产业链招商热潮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下,迎来发展黄金期,连续三年产销量稳居全球首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快速扩张态势吸引了全国多地加速布局产业链招商,深圳、合肥、西安等城市通过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形成技术、资本与人才的高度集聚。 一、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全行业销量突破35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超过95%,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已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重庆等地通过专项政策引导,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覆盖率提升至89%,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技术创新构建竞争壁垒 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国内企业实现多项突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较2020年提升40%,部分车型续航突破700公里。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L4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超6000万公里。深圳前海合作区率先开展V2G电网互动试点,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调峰的新模式。 三、全产业链生态加速完善 从上游材料到终端服务,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2022年锂电材料领域新增投资超2000亿元,湖北宜春、四川宜宾等地形成锂资源深加工基地。充电设施运营商在全国建成智能充电桩超400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网络覆盖率已达96%。传统能源企业加速转型,多地加油站升级为“光储充氢”一体化能源站。 四、政策赋能与挑战并存 尽管产业进入快车道,仍面临芯片供应、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压力。2023年出台的购置税减免延期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但行业需加快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研发。部分工业园区已启动车规级芯片国产化替代项目,以降低供应链外部依赖。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全球化布局加速,未来三年将成为技术迭代与市场洗牌的关键阶段,各地需通过差异化招商策略,巩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
2025-08-11
-
珠海劳模创新平台集群崛起 47个专业阵地赋能科研人才新高地
珠海市通过系统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科研攻关能力和高技能人才储备规模,形成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型招商引资优势载体。目前建成的47个专业化平台,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成效显著。珠海市自2015年启动专项工作以来,构建了完善的三级联创机制,由职能部门牵头制定动态评估指标,联动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构建孵化网络。该体系有效整合了全市创新资源,促使平台规模呈现裂变式增长。 二、平台功能实现全域化覆盖升级。创建初期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实体产业,现已全面延伸至公共管理、智慧服务等关键领域。在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管理、生态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板块,新建平台占比超六成,功能定位涵盖技术攻关、流程优化、服务创新等多元维度。 三、科研转化形成核心驱动力。作为区域技术创新枢纽,各平台近三年累计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二百余项。重点平台在高精度传感器研发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突破;芯片设计平台主导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周期缩短40%;公共服务类平台推出的数字化政务系统已推广至区域多个行政单元。 四、人才培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各平台创新"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带动技能传承。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资深专家带领青年团队攻克精密加工技术瓶颈;信息技术平台采取跨部门轮岗机制,累计培养复合型工程师五百余人,团队获得省级创新奖项二十余项。 五、产业链协同激发乘数效应。依托平台建立的产学研联合体超三十个,吸引配套企业投资十五亿元。某芯片设计平台联合六家上下游企业共建测试中心,降低行业研发成本30%;装备制造平台促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十亿元。 六、标准化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珠海建立分级认证管理体系,五个平台获国家级创新基地认证,二十个平台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库。平台孵化的技术标准已被纳入三个国家级行业规范,服务模式在全国劳模创新工作推进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七、未来聚焦全球科创协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契机,计划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五个,探索跨境技术认证互认机制。新建海洋工程装备平台已对接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平台启动国际人才交换计划,持续增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 当前,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珠海创新体系的关键节点,其集群化发展模式不仅强化了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更构建了人才、技术、资本高效流通的创新生态,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
2025-08-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